靳东、马伊琍主演的电视剧《我的前半生》,去年下半年风靡了全国,很多人在这部剧里看到的是情感,是家庭纠葛,而剧中风云暗涌的职场部分却常常被忽略掉了。

剧中贺涵的一些语录,一些对话发人深省,有关职场人生上的对白更另人印象深刻,真可称其为职场典范。

其中有一句话,对于很多职业迷茫,没有规划的人,很有启发意义,他说:“这个工作呀,其实就像是下棋一样,你不能走一步算一步,而是在走这一步之前,就已经想好了,下一步、下三步,甚至全盘的计划!”

然而现实中,很多人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都很难有这样的全局慨念。大学几年,在经历了大一《彷徨》,大二《呐喊》,大三《朝花夕拾》,大四《伤逝》后,拿着唯一的社会通行证-毕业证,步入社会开始了《狂人日记》。

对于自身和社会的认知都很浅,开始陷入各种求职误区:

 

一、专业要对口

刚刚步入社会的应届生,求职时都有这样一个执念:“我要做专业对口的工作,不然大学白读了!”能把自己大学几年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未来发展的工作中,当然是再好不过了。

但是,在国内现有的应试教育体制下,课程的滞后性、专业课程的浅薄性、实践的匮乏性,大学几年下来,很多学生最终还是难以胜任专业对口的工作。

据数据显示,只有1/4的大学毕业生能在毕业的时候从事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。

 

其实,专业对不对口并不那么重要,因为大学里学的东西跟实际工作所需要运用到的知识,是有差距的。就算从事对口专业的,很多专业能力也跟去做不对口的工作是一样,也需要从头学起。

既然都是从零开始,何不选择一个发展好的行业,有一个开的开始呢?所谓“选择大于努力”,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!

 

二、把兴趣作为事业

很多应届生求职时都会提到一句话:“我要找自己感兴趣的工作。”但是,世界上有几个人能真的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当做事业去发展呢?

诚然,兴趣是最好的老师!有了兴趣的支撑,工作遇到阻碍,会有更大的动力。

但是,兴趣是建立在一定现实意义基础之上的,不是你想做明星,就真的能做明星。

兴趣,也是可以慢慢去培养的,对于工作而言,就看我们想通过工作去获得什么?再去寻找一个工作可以满足我们想要获得的东西。既然这份工作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,难道还能对自己想要的东西没有兴趣?

 

三、退而求其次

面对残酷的职场,经历多次失败面试后,为了求得一份工作,很多人不惜去从事一些门槛比较低的职位,也就有了应届毕业生蜂拥求职各类销售、保险、售后客服、文员类工作的现象。(不是歧视这些岗位,只是这些岗位相对来说入职门槛较低)

我们说,职位无高低贵贱之分,而且这些岗位也不乏一些很厉害的人物,但是为了以后的长远发展,很多人内心其实是不愿意去从事此类岗位的,心里比谁都清楚,这类工作替代性强,技术含量不高,薪水低,做不长久。或许一个月后、半年后、一年后换行,又会回归到原点,从零开始。


那么,到底如何进行职业规划呢?职业规划又要从哪几方面去考虑呢?

 

一、考虑收入

这是个现实却又实际的因素。

  • 一个人的收入,和你从事的行业利润水平、行业的性质以及个人能力等因素有关。

  • 其次,收入分为现实收入预期收入两种。我们不仅仅要看现在能拿多少钱,还得看今后能拿多少钱。薪资的上浮能否跟得上物价上涨的步伐?

 

二、考虑发展

高速发展的行业,必然带来技术人员的稀缺,所以,只要掌握了实际技能,进入这个行业就相对容易。

如果这个行业的发展是依靠人员数量增加的,那么增加出来的岗位,必须要管理岗位,这些岗位就来自于自己的老员工,你在这个行业里,过不了多久就有机会成为管理者。

 

三、考虑稳定性

什么样的工作稳定,不易失业?如果你做的是技术岗位,拥有企业的核心技术,掌握着企业的命脉,你说企业敢随便解雇这样的人吗?这样的人工作稳定吗?当然稳定。

如果现在从事的这份工作,技术含量太低,少了谁,企业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影响,那么不稳定性就很高了。这就是大家没有安全感的根本原因。

 

四、考虑社会地位

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取决于他的薪资多少、从事的行业、社会大众对该行业的认知状况。

如果现在的薪资较低,可能是因为从事的是大家公认的夕阳产业,社会地位当然不高了。如果从事的是朝阳行业,社会地位自然就高了。

 

五、考虑安全性

安全性,要看职业安全和职业福利。现在的职业安全已不是传统”铁饭碗”的概念,不是在一个地方能吃一辈子饭,而是一辈子到哪里都有饭吃!

 

一个人的职业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实践、不断探索、不断总结、不断反思的行动过程。规划职业要有全局意识,要考虑规划一生。

当规划与实际有较大差距时,不要盲目地改变你的计划,而是要适当地修饰你的方向。这样才能摆脱在发展过程中的种种不足,走出困扰我们前进的怪圈,迈向职业发展的坦途。